對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,也會使許多考生感到棘手。在選擇客觀題答案的過程中,如果對基本知識和概念掌握不透徹,就辨別不出哪些選項是對的,哪些是錯的,有偏差的。而對于解答主觀性試題來說更是如此。今年的材料分析題既注重考查基本原理的內容,更注重考查基本原理的運用。最為典型的題目是馬哲題目。(2) “用自己的設計改變生活,讓生活更美好”對我們從事實踐活動有何意義?兩個設問,理論上中規(guī)中矩、緊扣考綱,難度上層層遞進、步步玄機。如第一問的問題是:分析“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”和“設計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”兩事例所體現的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?考生首先必須正確地進行考點定位,鎖定考點原理。許多考生在第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上就開始發(fā)生偏差了。答案五花八門,如同天女散花。有理性認識的作用、還有普遍聯系、現象和本質、歸納和演繹、客觀規(guī)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等等。要么相去甚遠,要么舍近求遠。而沖過考點定位這一關,正確鎖定了“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”這一考點的考生,也還面臨著正確運用原理的問題。這個問題固然涉及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、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,但答案的論證方向應該是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,或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即意識能動性。這個考點如果單純地作為知識靜態(tài)地考查,由于它并不深,也不偏就不會有什么難度。但由于這道題的材料和“題眼”的關系設置得很巧妙,題就顯得很活,而且有難度了。體現考試難點的另一個例證是第38題,以美國重返亞洲的材料設問考查這一戰(zhàn)略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影響,這樣新穎的材料和鮮明的問題當然會令人眼前一亮。但這樣的問題也恰恰是對考生分析和綜合能力的挑戰(zhàn)。這道題固然有其所重點指向的原理和答案內容,但并沒有完全現成的答案可以照搬。需要聯系多學科的知識,聯系黨和國家當下的大政方針和具體實踐,進行綜合和理論概括。組織這樣的答案也是有難度的。
>>點擊進入2013年考研試題及答案交流專區(qū)
(責任編輯:中大編輯)